孔子研《易》,一是吸取《易经》中的道德内函,特别是《易经》中蕴涵的人文道德精神,为儒家伦理道德建构思想理论体系,将其提升为道德哲学;二是对《易经》中蕴涵的人文道德精神进一步阐发,以德释《易》,编纂阐释《易经》的《易传》,将占筮之《易》升华为道德哲学之《易》。
孔子是将《易》赞为最高的道德经典。“子曰:‘《易》其至矣乎!夫《易》,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。知崇礼卑,崇效天,卑法地,天地设位,而《易》行乎其中矣。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。”(《易传·系辞传上》)
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研《易》的成果集中体现于阐释《易经》的《易传》之中。
《易传》包括《彖传上下》、《象传上下》、《文言》、《系辞传上下》、《说卦传》、《序卦传》、《杂卦传》共计十篇,称为之“十翼”。《易传》中有不少引用孔子的言论,在宋以前,皆认为《易传》是孔子所作:
《庄子·天运篇》中说:“丘治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。”
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中说:“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序《彖》、《系》、《象》、《说卦》、《文言》。”
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说:“孔子为之《彖》、《象》、《系辞》、《文言》之十篇。”
直到唐代孔子颖达的《周易正义·序》中仍是说:“其《彖》、《象》等《十翼》之辞,以为孔子所作,先儒更无异论”。而是到了北宋,欧阳修才指出《文言 》、《系辞传》、《说卦》之间,以及《系辞传》前后文有相矛盾之处,认为《文言》、《系辞传》、《说卦》、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非出于一人之手,不可能是孔子所作。他在《易童子问》中说:“余所知《系辞》而下非圣人之作者,以其言繁衍丛脞而乖戾也。”但并没有怀疑《彖传》与《象传》为孔子所作。到近代,认为《易传》并非孔子所自作已基本上成为定论,但并没有否定孔子与《易传》的关系。孔子研《易》,并对《易》有所评论,其弟子及其之后的儒家,继承孔子阐发《易》的传统,而完成解《易》的《易传》,应该是历史事实。现存《易传》十篇的基本思想原于儒家思想范畴,也是学术界所公认的。
《彖传》是通过对《易经》六十四卦的卦名、卦辞的阐释,断定一卦之义。《周易正义》引褚氏、庄氏并云:“彖者,断也,断定一卦之义,所以名为‘彖’也。”指出:“夫子所作《彖辞》,统论一卦之义,或说以其卦之德,或说以其卦之文,或说以其卦之名。”贯穿着儒家以德释《易》的思想。如《同人》卦的《彖传》曰:‘同人’,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,曰同人。同人曰:‘同人于野,亨,利涉大川,’乾行也。文明以健,中正而应,君子正也。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。”《彖传》所说的“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”。柔:指六二爻,阴居阴位而又处下卦离之中。因此说:“柔得位得中”,与上卦乾之中爻“九五”相应,象征和同于人。这是释卦名。而《同人》卦辞所说“同人于野,亨,利涉大川”,在于“乾行”。“九五”阳居阳位,又处上卦乾之中爻,刚健中正,下应“六二”, 才能在广阔的天地和同于人,亨通无阻,利于涉越大河巨流,这是表明刚健进取之行。“文明以健,中正而应,君子正也”。文明:指下离为火为明,如文德光明;健,指上乾为健;中正而应:指“六二”,“九五”皆居中得正面相应。君子正也,解卦辞“君子贞者”。以正释贞:“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”,进一步阐发“君子之贞”。《周易正义》曰:“唯君子之人,于‘同人’之时,能以正道通达天下之志,故利于君子之贞。”
再如《大有》卦的《彖传》曰:“‘大有’,柔得尊位大中,而上下应之,曰大有。其德刚健而文明,应乎天而时行;是以元亨。”柔:指“六五”,六五阴柔处上卦离之中爻为得尊位,上下五阳爻皆应之,为大获所有之象,以解释卦名“大有”。“其德刚健,而文明”:刚健,指下乾,为健;文明,指上卦离为火为明。王弼《周易注》曰:“德应于天则行不失时矣,刚健不滞,文明不犯,应天则大,时行无违,是以元亨。”而《贲》卦的《彖传》,从阐释卦辞“亨,小利有攸往”。引申出“刚柔交错,天文也;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,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”《革》卦的《彖传》,从阐释卦辞“已日乃孚,元亨,利贞,悔亡。”引申出:“天地革而四时成;汤、武革命,顺乎天而应乎人,革之时大矣哉”。《节》卦的《彖传》,从阐释卦辞“亨;苦节不可,贞。”引申出:“天地节而四时成;节以制度,不伤财不害民”。皆是以人文道德哲学精神阐 释《易》。
《象传》分为阐释卦象的《大象传》和解释爻象的《小象传》。《大象》卦象是将每卦还原为三爻所组成的经卦,以八 经卦所象征的天、地、风、雷、水、火、山、泽等自然现象来释卦象、卦名的涵义。然后引申出君子当效法之而修德处事的原则,皆属于儒家的思想理论体系,诸如:
《乾》卦的《象传》曰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这是说:《乾》象征天,天的运作是刚健的;君子效法之,奋发图强,永不止息。
《坤》卦的《象传》曰:“地势坤;君子以厚德载物”,这是说:《坤》象征地,地广大柔顺;君子效法之,宽厚德性,容载万物。
从《小畜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懿文德”;
从《大有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遏恶扬善,顺天体命”。
从《豫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先王以作乐崇德”;
从《盅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振民育德”;
从《大畜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事,以畜其德。
从 《坎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常德行,习教事”;
从《咸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虚受人”;
从《恒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立不易方”;
从《遁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远小人,不恶而严”;
从《大壮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非礼弗履”;
从《晋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自昭明德”;
从《家人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反身修德”;
从《损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惩忿窒欲”;
从《益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”;
从《夬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施禄及下,居德则忌”;
从《升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顺德,积小以高大”;
从《震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恐惧修省”;
从《艮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思不出其位”;
从《渐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居贤德善俗”;
从《兑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朋友讲习”;
从《节》卦的卦象引申出:“君子以制数度,议德行”。几乎对每个卦象,都作了道德阐释。
《小象传》是以各爻所处的位置来阐发爻象爻辞,也体现着儒家的道德思想原则。诸如:
《乾》卦九二爻:“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”。《象传》曰:“见龙在田,德施普也。”这是说:《乾》卦九二爻“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”。是由于德泽施予普遍的缘故。
《坤》卦六五爻:“黄裳,元吉”。《象传》曰:“‘黄裳元吉’,文在中也。”这是说:《坤》卦六五爻“黄裳元吉”,是由于处于中爻而具备文柔中正之德的缘故。即符合儒家的中道原则。
《蒙》卦的六五爻:“童蒙,吉”,《象传》曰:“‘童蒙之吉’,顺以巽也”。这是说:《蒙》卦六五爻:“童蒙之吉”,是由于处于中爻而具备柔顺谦逊品德的缘故。
《需》卦九五爻:“需于酒食,贞,吉”。《象传》“‘酒食贞吉’,以中正也”。这是说:《需》卦九五爻“酒食贞吉”,是由于处于中爻而具备中正之德的缘故。
《小畜》卦九五爻:“有孚孪如,富以其邻”。《象传》曰:“‘有孚孪如’,不独富也。”这是说:《小畜》卦九五爻“有孚孪如”,是由于处于中爻而不愿独自富裕,富以其邻的缘故。等等。
《文言》是对《乾》、《坤》两卦的阐释,可能是因为《乾》、《坤》两卦是《易经》最重要的两卦而专门加以阐释。《周易正义》引庄氏云:“文谓文饰,以《乾》、《坤》德大,故特文饰以为《文言》。”孔颖达指出:当“释二卦之经文故称《文言》。”在《文言》中是以孔子答问的形式阐释《乾》、《坤》二卦,表述的是儒家的道德观。
《乾》卦的《文言》首先以仁、礼、义、正四德,释《乾》卦的卦辞“元、亨、利、贞”。《文言》曰:“元者,善之长也;亨者,嘉之会也;利者,义之和也。贞者,事之干也。君子以体仁足以长人,嘉会足以合礼,利物足以和义,贞固足以干事。君子行此四德者,故曰‘乾,元、亨、利、贞’。”
以“龙德而隐者也。”释《乾》卦初九爻辞“潜龙勿用”。引申出:“不易乎世,不成乎名;遁世无闷,不见是而无闷;乐则行之,忧则违之,确乎其不可拔”的道德品性;
以“龙德而正中者也”。释九二爻辞“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”。引申出:“庸言之信,庸行之谨; 闲邪存其诚,善世而不伐,德博而化”的道德品性。
以“君子进德修业”,释九三爻辞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,厉无咎”。引申出:“忠信,所以进德也;修辞立其诚,所以居业也。知至至之,可与言几也;知终终之,可与存义也。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,在下位而不忧”的道德品性。
以“上下无常,非为邪也;进退无恒,非离群也。”释九四爻辞“或跃在渊,无咎”。引申出:“君子进德修业,欲及时也”的道德修养。
从释九五爻辞“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”,引申出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;水流湿,火就燥;云从龙,风从虎;圣人作而万物者见;本乎天者亲上,本乎地者亲下,则各从其类也。”这是以类相从的周易类比思维逻辑;
从释上九“亢龙有悔”,引申出:“贵而无位,高而无民,圣人在下位而无辅”。这是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逻辑。
《乾》卦《文言》以德释《乾》之卦、爻辞之后,进一步从“天人合一”高度,以天地境界释九五“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”。指出:“夫‘大人’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。天且弗违,而况于人乎?况于鬼神乎?”
《坤》卦的《文言》以“至柔而动也刚,至静而德方”阐释《坤》卦,强调坤道柔顺,顺承天而时行。
释初九“履霜,坚冰至。”引申出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灾殃。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来者渐矣。”
释六二“直方大,不习无不利”。引申出:“‘直’其正也;‘方’其义也。君子敬以 直内,义以方外。敬义立而德不孤。”
释六三“含章可贞;或从王事,无成有终”。引申出:“阴虽有美,含之以从王事,弗敢成也。地道也,妻道也,臣道也。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。”
《系辞传》是通释《易经》道理的论著,极富有哲理性。以“形而上者之谓道,形而下者之谓器”,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立论。形而上之道、阴阳哲学范畴,显然属于道家哲学最早提出的范畴,与道家思想联系更为密切;《系辞传》中的道德性命则属于儒家道德哲学范畴,是儒家以德释《易》的哲学概括,两者在《系辞传》中又是紧密联系的,有些地方更是密不可分的。如“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仁者见之谓之仁,智者见之谓之智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”(《易传·系辞上》)因此,可以说《系辞传》是儒、道两家思想的综合,既有道家哲学,又有儒家道德,是道、儒这两家将《易经》由占筮之书提升为哲学经典。《系辞传》从总体上说是儒、道两家思想的综合,然而在具体论述中,还是可以分而论述的。《系辞传》不少段落冠以“子曰”,应该说是属于儒家的言论。
《易传·系辞上》中说:“子曰:‘《易》其至矣乎!夫《易》所以崇德而广业也。知崇礼卑,崇效天,卑法地。天地设位,而《易》行乎其中矣。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。”把《易经》奉为崇德广业的经典。这是儒家以德释《易》的宗旨。
“子曰:‘夫《易》何为者也?夫《易》开物成务,冒天下之道,如斯而已者也。”(同上)这是说,《易》是开启智慧,成就事务,包容天下之道的经典。又说:“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臣责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,系辞焉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。言天下之至臣责,而不可恶也;言天下之至动,而不可乱也。拟之而后言,议之而后动,拟议以成其变化。”(同上)这是说:圣人作《易》是发现天下幽深的道理,把它模拟成具体的形象,用以象征事物的情状,所以称作象。圣人发现天下万物的变动不居,而观察变化中的会通之处,以掌握其变化法则,系以文辞以断定其吉凶,所以称作爻。言论天下幽深的道理,而不可以主观的意志为转移;言说天下万物的变动不居而不可随意违背,模拟物象然后才可以言说其道理,审议事物变化会通,然后才可以言说事物变化的法则,通过模拟与审议以形成变化之《易》。这是表述圣人作《易》过程。
《易传·系辞上》又说:“《易》有圣人之道四焉:以言者尚其辞;以动者尚其变;以制器者尚其象;以卜筮者尚其占。”卜筮仅是圣人之道四方面之一。而认为以蓍草和灵黾卜筮的目的在于成就大业。“是故《易》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”又说:“探臣责索隐,钩深致远,以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亹亹(wei wei,勤勉不懈)者,莫大乎蓍龟。”(同上),儒家所讲的大业与盛德是密切联系的。因此,提出:“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。生生之谓《易》。”(同上)又说:“天地之大德四生,圣人之大宝曰位。何以守位?曰仁。何以聚人?曰财。理财正辞、禁民为非,曰义。”(易传·系辞下)在儒家看来,道德是根本。因此,在以德释《易》中对许多卦作一道德界定:“是故《履》,德之基也;《谦》,德之柄也;《复》,德之本也;《恒》,德之固也;《损》,德之修也;《益》,德之裕也;《困》,德之辨也;《井》,德之地也;《巽》,德之制也。”(同上),孔颖达《周易正义》说:“六十四卦悉为修德防患之事,但于此九卦最是修德之甚,故特举以言焉。”
孔子在《系辞传》中以德释《噬嗑》的上九爻辞“何校灭耳,凶”。指出:“善不积不足以成名,恶不积不足以灭身。小人以小善为无盖而弗为也,以小恶为无伤也而弗去也,故恶积而不可掩,罪大而不可解”,终于造成了杀身之罪。
《系辞传》中将易道概括为天道、地道、人道、“《易》之为书也,广大悉备:有天道焉,地道焉,人道焉。”(《易传·系辞下》)天、地、人三者统一,这是《易》之“天人合一”的思维模式。
《卦传》进而以儒家天道性命观对《易经》进行阐释。指出:“昔者圣人之作《易》也,幽赞于神明而生蓍,参天两地而倚数,观变于阴阳而立卦,发挥于刚柔而生爻,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,穷理尽性以至于命。”
“穷理尽性以至于命”是儒家性命之学的最精辟的概括,是儒家道德学说的理论基础。儒家认为,性命之理是天地自然与人之心性的根本规律,《易经》的创作,在于揭示性命之理。“昔者圣人之作《易》也,将以顺性命之理。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,立地之道曰柔与刚,立人之道曰仁与义。”(《易传·说卦》)将儒家道德之仁与义,与天之阴阳,地之柔刚并列而为三。既为儒家道德学说找到了天道理论依据,又将《易经》提升为道德哲学。
《序卦论》通过对《易经》六十四卦次序的排列,试图借助经传文字,或取卦象,或取卦义,试图揭示卦与卦前后相续的内在联系,虽不免有些牵强付会,但其卦的排列顺序中的“二二相偶,非覆则变”的关系,则揭示了二卦之间的“对立统一”联系,如《乾》卦与《坤》卦两者是“变”的关系,《乾》卦六阳爻变阴则为《坤》。《乾》为纯阳之卦,然上九“亢龙有悔”,“物极必反”阳转为阴,《乾》变为《坤》。而《泰》卦与《否》卦两者是“覆”的关系。《泰》卦上下体颠倒则为《否》卦。《泰》卦象征“亨通”,《否》卦则象征“闭塞不通”。然而两者又是相互转化的,“泰极而否”、“否极泰来”。儒家以其中庸之道来协调两者关系,驾驭其变化。《序卦传》中也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观。《序卦》在下经开篇所说:“有天地然后有万物,有万物然后有男女,有男女然后有夫妇,有夫妇然后有父子,有父子然后有君臣,有君臣然后有上下,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。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,故受之以《恒》;恒者久也。”这是通过阐释《咸》卦与《恒》卦的顺序而引发出一段论断,正是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体现。
《杂卦传》也排比《易经》六十四卦次序,但与《序卦传》不同。韩康伯的《杂卦传》注中指出:“杂卦者杂揉众卦,错综其义,或以同相类,或以异相明也。”这是说:《杂卦传》是以相反相成的观点将《易经》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,两两一对,一正一反,揭示其义。《杂卦传》简约,仅用一二个字释其卦义,揭示两者的相互关系,也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,如“《睽》,外也;《家人》内也。”这是说:《睽》卦是乖违于外部,《家人》卦是和睦于家内。“《大有》,众也;《同人》,亲也。”这是说:《大有》卦是所有众多,《同人》是与人亲和。“《革》,去故也;《鼎》,取新也。”这是说:《革》卦是革除故旧;《鼎》卦是烹饪取新。“《小过》,过也;《中孚》,信也。”这是说:《小过》卦是小有过越;《中孚》卦是中心诚信。等等,皆属于儒家道德训诫。
综上所述,《易传》是儒家以德释《易》的论著集,将占筮之《易》上升为道德哲学之《易》,同时也完成了儒家道德理论体系的哲学构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