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中山下葬南京之谜
发布时间:2013.03.03      浏览次数:

1925年3月12日上午9 时30分,"国父"孙中山在北平铁狮子胡同行馆逝世。

  孙中山生命垂危时,宋庆龄、孙科及汪精卫、何香凝等就在病榻一角,商议他的后事。当汪精卫说出要将孙中山死后葬在北京景山时,已昏睡过去的孙中山,此时突然醒来,说,"不对,不对,我要葬在紫金山。"

  孙中山看中南京风水

  孙中山为何要求死后归葬南京?有这么一个说法。

  1912年1月1日,孙中山在南京宣誓,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。就任后仅月余,迫于北方袁世凯的势力和革命党人的妥协,在1912年2月13日,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,推荐袁世凯做大总统候选人。3月 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。

  4月1日,孙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职。孙中山在紫金山(钟山)自选长眠之地,就在解职这天。

  孙中山曾几次到东郊紫金山(钟山),最著名的一次是谒孝陵,时间是1912年2月15日。孙中山对孝陵的主人朱元璋特别崇拜,革命之初,就是以朱元璋为榜样,承继了朱元璋"恢复中华"的民族精神。但孙中山后来认为,自己的事业比朱元璋、洪秀全更有革命性,"前代革命为英雄革命,今日为国民革命。"

  谒孝陵时,清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刚三天。当时孙中山亲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谒孝陵,祭奠朱元璋,并发表了祭文,称朱元璋为" 我高皇帝"。

  据史料记载,4月1日这天,孙中山起身很早。起床后,孙中山碰到人就说,从今天起,我就是自由公民了。吃了早饭后,孙中山吩咐卫士去备几匹马来,说今天要到东郊去打猎。

  孙中山在国民党元老、曾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的胡汉民等人的陪同下出朝阳门,直奔明孝陵而去。

  当时紫金山阳光明媚,景色美不胜收。一处叫半山寺的地方,背负青山,前临平川,气势十分雄伟。登高远望,南面的方山历历在目,秦淮河像一条玉带逶迤环绕。


  孙中山慨叹道:"展堂(胡汉民的字),还有你们都来看,这地势比明孝陵的独龙阜还要好,前有照,后有靠,有山有水,气势雄伟,我真不明白,当年明太祖为什么没有选中这块地方?"

  胡汉民接着孙中山的话说:"先生说得对,这里的确比明孝陵好,拿风水来说,叫做前有照,后有靠,左右有砂环抱,加以秦淮河环绕,真是一大好墓地也。这是大风水,而明孝陵则是小风水。"

  孙中山又接着胡汉民的话笑着说:"我将来死后就葬在这里,那就好极了。"

  上面这段故事,是其子孙科后来记下的,是孙中山希望死后葬在南京的最早记录,也是目前民国官方资料上--"待我他日辞世后,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,以安置躯壳尔"一说的来源。

  孙中山死后葬南京,主要原因是革命成果在南方,自己在南京称大总统,选择归宿南京并不是偶然的。同时,不可否认,孙中山将具体的葬地落实在东郊紫金山,确实也与这里风水好有关。

  孙中山生前在确定南京为首都时,曾说过,"南京有高山,有平原,有深水,三种天工,钟毓一处,世界中之一大都市,诚难觅如此佳境。"

  弃用朱元璋的"风水山"

  紫金山很大,孙中山当时指的地方并未留下标记,也无人当真记录。在孙中山病逝后,陵址的卜择便成了问题。孙中山到底希望葬在山的何处?

  据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《中山陵园史录》(1989年11月版,南京出版社)载,遵照孙中山归葬南京紫金山的遗愿,葬事筹备委员会成立前,北京治丧处就已派后曾任民国政府主席的林森,赶往南京初勘葬地。

  林森返回北京后向治丧处作了汇报,由治丧处代表与当时的段祺瑞政府接洽相关事宜。

  孙中山葬事筹备处成立后,首先由家属及葬事筹备处代表林焕廷、叶楚伧等人,到南京实地勘察墓址,并确定工作顺序。4月21日早晨,宋庆龄、孙科等由上海抵宁,上午出席了南京各界追悼孙中山大会,下午即赴紫金山相地。

  宋庆龄一行先至明孝陵西的"虎山"。为何先看这里?原来里面有一个小插曲。

  此前,葬事筹备处曾收到一位姓孙的来信,自称是虎山主人,愿捐山为孙中山墓地。但当宋庆龄一行实地观察后,当即就放弃了。所谓虎山,不过是明孝陵西侧的一座小丘。要说风水确实有,但让朱元璋用去了,孙中山岂可葬在朱元璋的脚下!


  当年刘基等风水大师为孝陵卜址时,就是将此山丘当成"右白虎"风水山来处理的。由于地势较低,又处明孝陵下水头,虎山根本就不是安葬孙中山的风水宝地。

  宋庆龄一行随即登山,向东行。一行人行至小茅山,途中发现有两处小坡,都高出明孝陵,当天未能作出决定。第二天宋庆龄执意由陡峭险峻的北坡,登上紫金山顶,再次相度。由山顶走到小茅山万福寺附近,大家眼前一亮。

  宋庆龄觉得这附近不错。后来,中山陵就建在这附近,这座寺庙位置大概在现在中山陵东北的一段平台上。孙科还在万福寺旁建造了一座"永慕庐",供家属守灵用。

  另外,从山顶上看,发现紫霞洞上也有一处平台,但面积较小,不合用。此处后来却让蒋介石选中了,筑正气亭作了墓地标记(此事详见本书下一章"卜择传奇·蒋介石南京自选墓地之谜"中相关内容)。

  当时有人建议,中山陵址要比明孝陵高,意思是孙中山比朱元璋伟大;还有人建议,选在小茅山的山顶,暗里的意思是,孙中山的功绩比山高。宋庆龄不同意,墓址比孝陵高可以,但墓建在山顶"不相宜"。

  当时作了一番初步勘察,但并未最后定夺。宋庆龄留下意见后,因为有事在约,便赶回了上海。

   1925年4月23日晚,葬事筹备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,商定墓址。根据宋庆龄等家属的意见,最终定下了现在的陵址,即宋庆龄看好的坟。同时决定,派主任干事、曾任孙中山秘书的杨杏佛,赴南京接洽圈地、测量照相。

  紫金山共有三大峰,第一峰即主峰,名北高峰;第二峰偏于东南,名小茅山,此即中山陵所在;第三峰偏于西南,由于太平天国曾在山上筑天堡城,故称天堡山,中国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,即选建在此山山顶上。

 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境内,一直被列为道教之"第一福地,第八洞天",小茅山因为风貌如茅山,胜境赛茅山,因得此名。

  为什么小茅山一带是孙中山最佳的葬处?有风水先生认为,明时紫金山的风水,以明孝陵独龙阜最好。但到了近代,独龙阜一带"王气"已弱,小茅山一带成龙脉最聚气之处。中山陵的风水好在哪?一句话,好在"前临苍茫平川,后踞巍峨碧嶂,气象壮丽。"

  孙中山将葬地安排在南京,有迷信者则认为,这里有一种"因果",说是孙中山死后要"寻宗问祖",原来此山是孙中山的"祖坟"所在。


  孙中山哪一代祖宗葬在紫金山?孙权啊。孙权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。孙武经伍子胥推荐,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,遂成一代名将。吴国被越国灭亡后,孙武的后人便在今浙江的富春一带隐居了下来。"富春孙氏"成为中国境内一大旺族。

  1980年代,孙中山的家谱在广东被发现,族谱名叫《富春孙氏宗谱》。溯源而上,孙中山的祖先就是富春孙姓。

  其实早在1930年代,著名历史学家、客家文化研究开拓者罗香林教授,便考证过孙中山的家世,于1933年出版了《国父家世源流考》一书,证实过孙中山的祖上是从浙江迁居福建,再迁居广东的。

  孙权死后,就葬在紫金山,其墓不就是孙中山的"祖坟"么!

  巧合的是,孙权是第一位定都南京的帝王,史称"东吴大帝",孙中山却是目前最后一位南京的近代国家元首。首尾响应,这是不是南京的定数?!

  实际上,孙中山下葬紫金山有太多的巧合,如紫金山汉代时曾叫钟山,两千年后真的葬了一个"中山";近人称孙中山比朱元璋高明,中山陵址真的比明孝陵高一坡度……

  外篇:孙中山险遭焚尸的"风水之难"

  选定了葬地之后,孙中山的葬事筹备处便开始在南京兴建中山陵,孙中山的遗体暂停北京西山的碧云寺内。而因为风水原因,孙中山的遗体差点被焚毁,其经过令人惊心。

  张作霖士兵拔枪"毙像"

  孙中山病逝后,中国政坛又进入大动荡之中。1925年12月,冯玉祥统率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在关内的势力直隶(今河北省)军务督办李景林之间发生了一场激战,史称"冯奉战争"或"国奉战争"。

  "冯奉战争"爆发后,吴佩孚乘机勾结东北军阀张作霖,形成奉直联合对付国民军的不利局面。国民军战事节节受阻,1926年后,整个华北便被奉直军阀割据统治,张作霖进入北京。

  张作霖军队入京后,士兵在北京借游山玩水之际,乱抢乱夺搞钱财,常有士兵到西山恣意捣乱。一次奉军士兵到碧云寺闲游,看见灵堂中悬挂着孙中山遗像,便问守灵的卫士,"这是什么人?"卫士回答说是民国首任总统孙中山先生。这个奉军士兵竟然张口大骂:"什么总统",拔出手枪就想对孙中山遗像开枪,幸好守灵卫士好言相劝,奉军中一些明白事理的士兵也力加制止才作罢,免除了更大的意外。

  当时负责守护西山灵堂的副官黄惠龙见此情形,估计到奉军可能会有不利于孙中山遗体的行为,便命令将灵堂铁门关闭,守灵人员都穿着便服守候在碧云寺金刚塔内,暗中护卫监视。

  1926年12月9日,奉军第五十团团长带全团士兵来山游逛,见灵堂铁门紧闭,定要守灵人员开看,守灵处主任李荣婉言谢绝,但奉军横蛮要开,只得让他们进去,后来发现少了一些杂物用具,幸好孙中山遗体未动。

  接着,1927年3月 12日孙中山逝世二周年纪念,西山守灵人员举行纪念典礼。不料第二天竟有本处密探企图邀功,报告警厅,说他们高挂党旗,秘密集会。

  警厅得知后,立即派第五分署巡长前来调查。这位巡长了解情况后,据实回报说守灵人员不过是纪念孙中山而已,并非谋反,竟被警察厅革职查处。

  此时,南方的国民革命军,气势大盛,封建军阀纷纷落败。 1927年9月18日,奉系军阀张宗昌到北京开会时,竟声称,"孙中山停灵柩地方风水大好,是以南军屡次告捷,不如将遗体毀灭以绝后患。"此即奉军对孙中山遗体下手的"焚尸计划"的由来。

  张宗昌认为,作为南方革命军的过世领袖,孙中山的魂灵未死,阴间也在"帮助"革命军。此言显然是百分之百的无稽之谈,但东北绿林中出来的张作霖也迷信风水,竟然相信了张宗昌的一番鬼话,立即同意"焚尸计划"。

  张作霖似乎一直是孙中山人生的"克星"。其在北京病逝,而这场不治之病发作,便全是让张作霖气出来的(详见本书"陵墓传奇·中山陵"一章),现在又想焚尸,令人发指。

  张作霖的军师杨宇霆闻讯后,竭力劝阻,张作霖这才暂时将焚尸计划搁下,但一直没有死心。

  张学良"曲线救尸"

  不多久,张作霖又想实施"焚尸计划"。他的大儿子、后来"西安事变"主角张学良听说后,觉得十分不妥。如果真的焚毁了孙中山的遗体,将为国人所不容。但他又不能公然违抗父命,张学良只得"曲线救尸",让遗体先离开北京再说。

  张学良听说张作霖真的已打算对孙中山遗体采取行动后,赶紧暗中致电南京政府,请求南方派人到北京将孙中山遗体运回,并表示他可以负责将孙中山遗体护送到天津。但张学良的善意,却没有得到南方的明确答复。

  幸好有人从张作霖的卫队长赵锡福那里得到消息,知道张作霖、张宗昌真的要对孙中山遗体采取行动,劝护灵人员赶快把孙中山遗体藏起来。当时,张作霖要焚毁孙中山遗体一事,在北京传得沸沸扬扬,媒体都报道了。

  西山守灵处主任李荣对此深感不安,他和守灵处全体职员商量,觉得北京处于张作霖统治之下,即使报告南京政府,也无力阻止张作霖的行动。怎么办?转移!

  李荣首先想的办法是将遗体送到协和医院保藏。李荣亲自去医院,请医生设法诡称孙中山遗体腐变,须运回医院治理防腐。不料,时院长刘瑞恒不敢负这一重大责任,李荣只得另想办法。

  碧云寺附近有一个水泉山洞,李荣决定将孙中山遗体放那里暂时藏一下。

  一直到1928年6月7日,西山守灵处人员才将在外藏了100多天的孙中山遗体,从水泉山洞奉移回碧云寺灵堂。

  为了保证尸体不腐,李荣请求协和医院一位潘姓大夫开了药水处方,自己到西药房配制药水,又到中法中学将孙中山原有的美式棺具取回,于1927年11月25日深夜二时半,找来全体守灵人员,秘密行动,将孙中山遗体用药棉裹好移入美式棺内,转藏洞内,孙中山这才躲过了被毁尸的"风水之难"。

  接下来国内形势就是一边倒了,国民革命军气势恢宏。 1928年4月,蒋介石、冯玉祥、阎锡山、李宗仁分别率四个集团军,向奉军和直鲁军进攻,进行"二次北伐"。阎锡山的军队进入北京后,中国的国内就形势稳定了。

  实际上,孙中山遗体"风水之难"的背后是两种势力的斗争。但接下来,张作霖自己却遭焚尸了。1928年6月4日,张作霖由北京败退沈阳途中,在皇姑屯被日本军暗杀炸死,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报应!

本文共分 1

QQ:399253845    手机:15918802009   
粤ICP备12094157号    邮箱:mmyo2009@139.com
我的位置:深圳市龙岗区双龙地铁站附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