命由天定,运由己生
发布时间:2015.01.17      浏览次数:

命由天定,运由己生 



    
    说起命运,实在是个难以捉摸的东西,它看不见、摸不着,却又无时无处不在演绎着它的存在。只要是善于思考人生、观察社会、观察周围各色人等百般境遇的人,都会感慨:为什么人的荣辱、成败、顺逆、贵贱、穷富,并不总是与人们的愿望和努力成正比效应?为什么福祸常悬一线又或常相依伴?为什么有些人的努力如顺风驶船,有些人的奋斗却如浪里荡舟?为什么有些人事半功倍,有些人劳而无功,有些人心想事成,而有些人事与愿违,有些人不劳而获,有些人功败垂成,它们内在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?这些问题,对我们每个人来说,都是穷其一生的问题,到老了回头一想,才知是时也,命也,运也。
    是的,没有一个人是一生下来就相信命运的。圣人不是,凡人也不是。我与大家一样,原先也是不信命的。我们自小受的都是唯物主义教育,树立的都是辩证唯物观念。一个在唯物主义熏陶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,从一个辩证唯物论者转变成一个信奉命运、研究易学、弘扬命理的人,在好多人看来,是愚昧可笑的,甚至是荒唐的。说实话,我完全能够理解人们的想法。但我敢肯定,凡经历了一生波折与沧桑的人,都会由“不信命运”向“相信命运”转变,那怕这个人至死还坚持“我始终是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”,他心里也会向命运俯首称臣的。所以,人的一生对命运的基本态度是:童年人玩世不恭,不知命;青年人嗤之以鼻,不懂命;中年人阳气正盛,不信命;老年人俯首听命,知天命了。奋斗了一生,忽然明白,“万般不由人,一切皆是命”。
    比如孔圣人,少年时也是不信命的,年轻时更是气盛的不行,处处宣扬自己为官的理念,可惜四处碰壁,无人理睬,直到老了,才“俯首听命”了。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是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。不逾矩”。这是孔子对自己的一生做出的经典评价,但后人往往都把孔子的自我评语作为金科玉律,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来追求。美女教授于丹在主讲《论语》时,更把而立、不惑、知天命、耳顺、随心所欲当作人生各阶段的共同命运轨迹和最高境界,大讲特讲。从命理学讲,美女教授于丹,错了。孔子的命运轨迹,仅仅属于孔子个人,而不适合于每一个人。孔子十五才志于学,今天的少年,十五岁,都快拿上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三张毕业证了。反过来,就是和孔子八字一样的男人,又难成儒学大师,因为他们的先天八字虽然相同,但后天的外部环境因素不同。千百年来,和孔子八字相同的人肯定不少,但千古只有一孔。
    在对待命运问题上,孔子并不是一个早醒的智者,而是一个昏昏晚醒的老人。因为孔子对命运的认识,付出了一生的惨痛代价,他是经历了55年人生的曲折道路,才猛然而醒的。我们大家都知道,孔子年轻时,一心想的可不是做学问,他做梦都想的是进入仕途当官啊。孔子确实也当了几天小官,但仕途不顺,不得己,才周游列国,著书立说去了。这一曲折,就是由于孔子以前不信命运造成的。背的不行了,孔子才对命运产生了怀疑,占了一卦。易经《乾凿度》中说:“孔子初不知《易》,春秋战国时,占卦看其命运,得《火山旅》卦,就请教于商瞿氏,商说:‘子有圣知,而无要位。’孔子哭泣说:‘凤鸟不至,河不出图,上天所赐的命运啊!’”这才知命,痛改前非,开始著书立说,作了《十翼》。
    我们来看看孔子的八字,是否是“子有圣知,而无要位”之命呢?孔子的生年,据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所载为鲁襄公二十二年,而生月生日《史记》中没有记载,按《谷梁传》所载,孔子是“周正冬十月庚子生(即夏历八月二十八日)”。换算成公历,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。八字为:庚戌、乙酉、庚子、甲申,胎元丙子。庚金生于八月,金旺,地支申酉戌会金局,天干透出庚金,合化乙木成金,秋金必须用火炼,才能成就权柄以达富贵,局中无火,无实权可言。但坐下子水,联合时支申金成水局,吐庚金秀气,化秋金之顽。最妙的是,局中无土浑水,有金白水清之象,时上甲木接水之气,秀气流行,精劲神足。标准的伤官格。金主义,德范天下;水主智,学垂万古,故为儒学先师,文化圣人。所不足者,甲木虚浮无根,又受年干庚金之克,财星无力又受制,则有名无财,且克父克妻。一句话,孔子的八字适合做学问,不适合当官。
    假如孔子不是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而是二十而知天命,或三十而知天命,命里无官,就安心做学问,孔子留给后人的财富,怕就不是一本《论语》,一本《十翼》了。他可能会把中国儒学推向登峰造极的高度,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知识财富。正因为孔子五十岁前不知命,不信命,周游列国,求官求荣,才浪费了他二三十年的宝贵年华。好在圣人毕竟是圣人,孔子五十而学《易》,终于“知天命”了。而且发出了“人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”的感慨。孔子的知命,不是向命运低头,而是在内心炼就了对抗外界的定力,淡定从容,随心所欲,著书立说。美女教授于丹不知道,孔子最后说的“知天命,随心所欲而不逾矩”这句话,才是孔子总结了一生得失后,留给后人的真经,就是不要违背命运的先天轨迹和规律行事,才能让生命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。之前对人生阶段的评价,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,对别人没有普适性。
    还有宋代丞相吕蒙正的人生经历,也证明了命运是一种客观存在。吕蒙正少年贫寒,讨饭乡间,后中状元,官至丞相。他精通命理,知天命的年龄也比孔子要早,所以对人生的心态比孔子坦然。他写过一篇劝世奇文《破窑赋》,对自身命运做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讲演。他说:“昔时也,余在洛阳,日投僧院,夜宿寒窑。布衣不能遮其体,淡粥不能充其饥。上人憎,下人厌,皆言余之贱也。余曰:非吾贱也,乃时也,运也,命也。余及第登科,官至极品,位列三公,有挞百僚之杖,有斩鄙吝之剑,出则壮士执鞭,入则佳人捧秧,思衣则有绫罗锦缎,思食则有山珍海味,上人宠,下人拥,人皆仰慕,言余之贵也。余曰:非吾贵也,乃时也,运也,命也。盖人生在世,富贵不可捧,贫贱不可欺。此乃天地循环,终而复始者也。”
    可见,人的命运和宇宙之道、阴阳之道一样,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。天有天道,人有人道,“天有阴晴圆缺,人有旦夕祸福”。不论你承认不承认,相信不相信,命运都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中。《易经》云:“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。” 又云:“穷理尽性,以至于命”。《诗·周颂》云:“维天之命,于穆不已。”都强调了命运乃先天就存在的客观规律。一部《三国演义》,初看是“天下大势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”的战争史,权谋史,终了却是对人生命运的演义史,所以《三国演义》在结束时说:“纷纷世事无穷尽,天数茫茫不可逃!”在人类社会中,上至帝王将相,下至庶民百姓。帝王之争夺,百姓的赢输,总的来说还是天命数也。所以,孔圣人、吕蒙正,把命运之变化归纳为“时也,命也,运也”。真乃理之至尽,再无他说。

本文共分 1

QQ:399253845    手机:15918802009   
粤ICP备12094157号    邮箱:mmyo2009@139.com
我的位置:深圳市龙岗区双龙地铁站附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