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亭周易起名网:宝宝起名有什么避讳?
兰亭周易起名网:避讳制度是一种对君父尊长的名字禁忌制度,这种制度规定,不仅不能在君父尊长面前直呼其名,而且在其他场合也禁止使用名字中的字眼。例如,唐太宗名叫李世民,当时及以后数代的唐代人著书立说,都必须把文章中的“世”字“民”字改别的字,如以“人”字代“民”字。
避讳制度形成于秦汉时代。由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,君权至高无上,天子为维护其权力,有必要将自己神圣化、神秘化,而名字的神圣化、神秘化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,天子的名字因此成为禁忌,禁止臣民妄加称呼和谈论。最初的避讳制度只涉及天子的名字,后来,上级、家长乃至圣贤的名字也成了避讳,由此才有了“国讳”、“家讳”、“宪讳”和“圣贤讳”诸多避讳名目。
①国讳。即对当朝天子及其祖先的名字的避讳,如秦始皇名政,故秦改历法中的“正月”为“端月”,秦始皇之父名子楚,故秦称“楚国”为“荆蛮”。
②家讳。即对父母祖辈的名字的避讳,晚辈不应直呼其名,在文章中碰到其中的字亦应回避。《红楼梦》第二回贾雨村谈起他的女学生林黛玉“读至凡书中有‘敏’字,皆念作‘密’字,每每如是:写字遇着‘敏’字,又减一二笔”,雨村心中不解,后来听冷子兴说起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,才恍然大悟,原来她是避其母亲的名讳。
③圣贤讳。指对古代圣贤如三皇五帝、周公孔子、孟子颜回等名字的避讳。如宋元人注疏的《论语》一书中,“丘”字一概减一笔。
④宪讳。指对上级长官名字的避讳。如历史上著名的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的典故就是宪讳的例子。又如宋代有一位叫徐申的为常州知府,押纲使臣的货物被盗,使臣具状申请他收捕盗贼,然徐大人就是按兵不动。使臣申报再三,可徐知府就是不为所动。使臣深感疑惑,后来才知道知府名申,他再三“申报”是犯了徐大人的名讳。
兰亭周易起名网:
犯了讳的字要避而不用,那么,在交谈和书写中一旦遇到避讳字,该如何回避呢?方法不外有如下几种:
①改读,说话中如遇到避讳字,就改读别的近音字,如林黛玉读“敏”为“密”即是。
②改字,写作时如遇到避讳字,就用其他同义字代替,如便器在唐以前本来叫“虎子”,但唐时由于高祖李渊的祖父名字叫“虎”,因此唐人只好改称虎子叫“马子”,现在所谓“马桶”、“抽水马桶”等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。
③减笔,即省去避讳字的最后一、两笔不写,如林黛玉对其母名“敏”字的写法,前举《论语》中“丘”字写成“丘”亦属此例。
④空字,即遇到避讳字则空而不写,如《隋书》为唐人撰,书中凡王世充之名,皆空去“充”字而写作“王 充”以避李世民之讳。有时空字处亦可用“某”字代替,如宋人苏舜饮作《韩公行状》云:“公讳某,字宗魏。”《王质行状》则云:“曾祖某,左拾遗,累赠太师、尚书令、鲁国公;祖某,兵部侍郎,累赠太师,尚书令、晋国公;公某,兵部郎中,赠户部尚书。”祖孙三代的名字都用“某”字代替,令人不知所云。
兰亭周易起名网:
语言是人们主要的交流工具,在日常生活、社会事务中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言,避讳制度将某些语间“报废”,必然造成语言的残缺,影响语言交流活动的正常进行,进而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带来麻烦。如五代时的五朝元老冯道,喜读《老子》,其幕僚为之之读《老子》,每读首章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时,不必说“道”字,只好读作“不敢说可不敢说,非常不敢说”。《老子》一书专讲“道”,书中“道”字处处可见,像这种读法,那些幕僚不给累死也会给吓死。又如宋代有一位叫钱良臣的,其子读书读到“良臣”一词时,皆以“爹爹”代之,一日钱良臣命儿子读《孟子》,读至“古之所谓良臣,今之所谓民贼也”,儿子照例读成“古之所谓爹爹,今之所谓民贼也”,钱良臣一听,恼羞成怒,狠狠揍了儿子一顿。
以上几起都是笑话,再来看以下几则由于避讳制度酿成的悲剧,令人悲叹。如清代雍正年间,礼部侍郎查嗣庭任江西考官,以《诗经》中“维民维止”一句为题,有人陷害他,说他所命试题中的“维”字是“雍”字无首,“止”字是“正”字无首,以影射雍正皇帝无首。结果查嗣庭被控犯讳,竟落了个脑袋搬家。乾隆年间,广西学政内阁学士胡中藻,用周易起名中“乾三爻不象龙”为试题,有人告发他,说试题目首尾巴两字“乾”“龙”乃影射乾隆,而“乾”“龙”分在首尾,暗示乾隆被分尸。结果胡中藻被满门抄斩。唐代诗人李贺才华横溢,其父名晋肃,因进士之“进”与“晋”同音,便不能参加科举考试,致李贺终生怀才不遇,后郁郁而终。
兰亭周易起名网
QQ:399253845 手机:15918802009
粤ICP备12094157号 邮箱:mmyo2009@139.com
我的位置:深圳市龙岗区双龙地铁站附近